文旅IP激活古村 世界报道

来源:浙江日报 时间:2023-04-12 10:12:38

春日渐暖,被誉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的大陈村越来越热闹——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、错落有致的楼阁,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;歌声越过马头墙,飘荡在古村的阡陌街巷中……这番春日乡村美景,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。

为进一步打响村庄品牌、让更多游客实现从停留到驻留,近年来,大陈村挑选村民进行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,并推出主要由本地村民参演的村歌剧《大陈见面》。村民白天当导游、晚上当演员,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村里培养出了导游

近日上午9时,我到达大陈村时,村口的停车场已经停了数辆旅游大巴车,游人熙熙攘攘。

大陈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汪衍君迎了上来,他高兴地告诉我:“现在村里平均每天接待近千名游客。我们希望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这两年,村里选了几个比较能说的村民进行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。在游客有需要的时候,讲解员就可以介绍村里的文化、历史。你们看,前面那个人,就是我们村的首个乡村旅游讲解员马玲。”

顺着汪衍君指示的方向,我看到一个40岁左右的女子,正在为大约40人的旅游团做讲解。我一下子来了兴趣,三步并做两步跟上了马玲带的团。

“我们眼前这座汪氏宗祠是大陈村最有代表性的建筑,是省级文保单位,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,重建于同治年间。为什么它不叫陈氏宗祠,而是汪氏宗祠?”这个团的游客来自上海,马玲卖起了关子。看到游客有些好奇,停顿一会儿后马玲接着介绍,“其实,大陈是汪氏祖先、明朝人汪普贤的乳名,他是家中的长子……”

刚听完马玲的介绍,一众游客又被村里的土货吸引了——汪氏宗祠左侧小广场上摆着数十个摊位,有村民在叫卖笋干、葛粉、胡柚等土特产。

“讲得不错,能教教我吗?”趁着游客们逛土特产摊位的时间,我向马玲请教。马玲说:“这些内容,很多是在参加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时学的。村里还给我们发了一套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的书籍,讲解的主要内容里面都有。”当然,除了培训、看书,还得在实践中磨炼。“别看我现在能说会道,刚开始特别紧张。”让马玲印象深刻的是,她第一次讲汪氏宗祠时,游客们毫无兴趣。后来,她把讲解词“吃透”,在讲解时穿插一些故事,效果显著改善。

土特产农家菜卖火了

“想尝试的话,等会你可以给游客介绍一下我们的土特产。别怕,我来教你。”说着,马玲带我来到一家销售大陈面的摊位前,跟我讲起了大陈面的故事。想到等下就要“上阵”,我马上掏出本子,快速记下重点,并在心里默默复述。

准备完毕,我接过马玲手上的无线麦克风,拿起一包大陈面吆喝开了:“来大陈一定要吃碗大陈面,这背后有我们大陈老祖宗的故事,这个故事不仅被写成村歌《妈妈的那碗大陈面》唱进了人民大会堂,还被编成村歌剧《大陈见面》,这个村歌剧演出大家晚上就能看到……”好些游客被吸引了过来,一位60多岁的阿姨问:“和其他面相比,大陈面有啥不一样?”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,马玲过来解围了:“大陈面的特点就是久煮不糊、隔夜不沾……”听过这番解释,游客们你一包我一包买了起来,摊主汪小青开心地告诉我,今天估计能卖出200多斤面。

“游客到村里旅游,都会经过这个小广场,20多个村民在这摆摊,平均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。”马玲告诉我。为了发展乡村旅游,大陈村成立了江山市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,她作为该公司的乡村旅游讲解员,每月有3000元收入。

马玲可能不知道,汪衍君还有进一步的盘算——在他看来,村民当导游讲解自己村具有先天优势,他们熟悉这里、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。“包括马玲在内,目前大陈村共有3名乡村旅游讲解员。另外两名讲解员主要提供志愿服务。接下来,我们将再培养一批村民当导游。”汪衍君说。

临近午饭时间,只见一波波游客朝村里各家饭店走去。“就餐要预订,否则高峰期饭店没位置。”对于村里餐饮、住宿等情况,马玲早已熟稔。

穿过几条青石小巷,我们来到村里一家农家乐。此时,包厢和大厅里都坐满了客人,老板方占华直接化身服务员,端着江山白鹅、土鸡、土鸭等农家特色菜,招待八方游客。“最忙的时候,一餐要接待40多桌客人,店内人手不够还得临时雇人。”村里旅游红火让方占华信心倍增,他又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民宿。

目前,大陈村的农家乐、民宿共有10多家,一些年轻人也回乡创业。在村中心的美食一条街上,在外打工的汪江庆回村做起了油炸粿和芝麻球,游客多的时候,一天的营业额近千元。隔壁的粽子店生意也不相上下,村民祝金凤变着法子包出雪菜芋艿、五谷杂粮等不同馅料的粽子,平均一天能卖五六百个粽子。

80人争相参演村歌剧

忙完白天的讲解,马玲赶回家给孩子准备好晚饭,然后回到了汪氏宗祠,准备晚上在这里参演《大陈见面》。

《大陈见面》由大陈乡、大陈村共同出资,邀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大陈村量身编创。该剧讲述了一段孝道故事——汪普贤年少时生母病逝,汪父续弦。思念生母心切的汪普贤离家出走。40年后,汪普贤行医至江山,发现继母在此开了一家面店,一直在苦苦寻找他。汪普贤后悔不已,把继母带回大陈村安度晚年。

马玲在剧中饰演汪普贤的继母。她告诉我,游客有需求的话,《大陈见面》一般安排在晚上7时开演。从2020年7月推出到现在,已经演出了150多场,共为村集体带来60余万元的门票收入。

“我们村的群演傅慧清晚上有事,一时半会赶不过来。你替她演吧。”马玲对我说,“傅慧清演的是一个提灯笼的村民。”看我有些怯场,正在化妆的村民李娟也开始动员我:20多个演员中,除了4个是外聘的专业演员,其余都是大陈村的村民,年龄从40多岁到80岁不等。“只要村民有兴趣演,都可以向村里提出申请。如果哪天参加演出的村民不能来,只要知道他演出时的站位等基本情况,其他村民都能替代。”后来我从村里了解到,不少村民兴趣浓厚,先后共有80多人报名参演。

群演真的这么好当?我决定体验一回。“灯笼怎么拿?走路姿势有啥讲究?”毫无底数的我迫不及待地向马玲请教。“我们是本色出演,正常走路就行。拿灯笼的时候,动作要慢一点,保持舞台美感。”说完,马玲帮我化好妆,又带着我彩排了一回。她告诉我,专业导演当时就是这样教村民的。

暮色四合,观众落座,舞台灯光渐次亮起,演出开始了。我提着大灯笼跟着前面的演员走向前台。台下观众不少,我的心怦怦直跳。站定后,我们6个提灯笼的群演开始合唱开场序曲。我有点紧张,一下子忘了词,不得已当一回“南郭先生”,模拟着大家合唱的口型。

这时,灯光汇聚处,一名群演左手持锣、右手持槌,高声朗诵:“汪氏宗祠,掌灯——”言毕一声锣响,我们6个提灯笼的群演一起把红灯笼高高举起,霎时红光一片。

掌灯结束,群演们暂时退到幕后。此时傅慧清已经回来了,我赶紧把后面演出还给她,坐到了观众席。

演出进行到结尾场景——汪普贤和继母团圆时,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“感人、很有乡土味。”有观众如是说。

一台剧演下来,除了游客叫好,参演村民都有点演出费。马玲告诉我,饰演主角的村民一场演出费是300元,群演有台词的是150元,没有台词的是80元,村里会对村民演出的场数进行登记,一年结算一次。此外,《大陈见面》开演后,留在村里过夜的游客也多了。方占华对此深有体会,他的民宿生意好了不少,游客多的时候常常爆满。

村歌剧已成为大陈村的文旅IP,尝到了甜头的村民,积极性高涨。汪衍君也谋划着顺势而为——接下来,他想推动《大陈见面》到各村文化礼堂和各地学校演出,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。(梅玲玲)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时代文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